作为振兴实体经济、助推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梦”的重要举措,我市小微园建设正快马加鞭,加速推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2013年以来,我市共规划布局小微园23个、5622.5亩,已供地小微园16个、3602亩,已建成投用小微园11个,建成面积达312.6万平方米,入驻企业462家,新增产值超100亿元。2013年、2015年、2016年,我市小微园项目建设都居温州第一,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注重分类实施
近年来,我市结合瑞安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引导各功能区、镇街的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如布点塘下北区汽车电子小微园、塘下八水汽摩配产业小微园等5个总用地面积超700亩的汽摩配产业小微园。“入驻后,企业可以抱团发展,把大家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提高园区品牌价值的同时,也能提升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按照“六个度”(科技高度、投资强度、税收贡献度、品牌知名度、单位能耗度、安全生产放心度)要求,合理设置入园门槛和出让(出租)价格,优先安排成长型科技型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技术改造重点项目企业等7类对象入园。如占地面积300亩的江南科技孵化小微园,建成投用后,吸引59家成长型科技企业入驻,亩均产值达550万元、亩均税收28万元。
此外,推进污染行业“出城入园”。从2013年开始,我市整合提升电镀、印染、酸洗等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统一入园、集中生产、集中管理、集中治污、集约经营,强化产业集群效应,转变“低小散”的产业结构,实现行业健康发展和环境持续改善“双赢”。2013年6月,引导全市57家电镀个体工商户入园生产,园区统一提供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配套服务,产生了良好的“绿色效益”。据悉,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了集中生产、集中管理、集中治污的集聚格局,最终达到节能减耗和减少污染的双重目的,促进我市电镀行业转型升级,带动发展。
强化多元保障
近年来,我市以“三个一批”强化小微园用地保障,以“三个模式”强化小微园资金保障,以“三个机制”强化小微园服务保障。
拆违建设一批,铁腕推进拆违工作,对拆后土地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利用;整合建设一批,针对一些存量建设用地与农用地交织混杂的地块,将低效用地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相挂钩,通过奖励一定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促进低效用地及时有效利用;改旧建设一批,结合“腾笼换鸟”,将部分老工业点改建成小微园。
建立公私合营模式,积极探索PPP模式,通过规划指路、政策引路、配套铺路引入民间投资。例如引入8.2亿元建设阁巷高新技术产业小微园,目前已竣工投产;建立企业联建模式,鼓励企业通过组建投资联盟、土地换股份等方式,参与建设小微园,对于拥有合法闲置厂房的出险企业,支持其改建小微园并分割出让,通过要素流动既化解企业风险,又腾出用地空间;建立“一园双招”模式,引导企业参与小微园的建设和招商,既招投资企业,也招入园企业。
建立零审批机制,在滨海科技文化创意小微园实行“先承诺、后验收”的零审批试点,从立项到开工仅花了50天;建立无偿协办机制,出台《瑞安市园区项目高效审批试点》,对园区项目实行特事特办,从立项到开工,所有审批事项全程无偿协办;建立“一事一议”机制,成立小微园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遇到的资金、政策处理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保障园区建设顺利推进。
坚持产城融合
近年来,我市坚持产城融合,不断做大、做优生产配套,做强产业链配套,高标准推进小微园建设。
根据行业特点,统一设计建设研发办公楼和公共服务平台大楼,设立统一的管理服务机构,统一安排入驻企业管理办公、研发设计、检测展示等生产性配套服务,真正做到“一条龙”服务。例如云江机械轻工小微园建成了机械厂区、轻工厂区、生活服务区、科研办公区、科技孵化区五个区块,配套功能齐全,企业完全可以“拎包入驻”,十分方便。
对接园内企业的生活需求,统筹编制周边区域整体规划,适当安排商业、住宅、教育、卫生等规划用地,同时支持以旧村改造等方式,在园区周边建设员工生活服务和娱乐消费等场所。例如滨海科技文化创意小微园,周边规划了加油站、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让进驻企业没有后顾之忧。
此外,引导园区主导产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向价值链两端攀升,大力推进生产、服务、研发、销售全产业链发展,引进配套的上下游企业,降低园区内企业的采购成本、运行成本和库存压力,同时还能畅通销售渠道,增强企业竞争力。如今年即将正式开园的马屿眼镜光学小微园,入园企业除眼镜光学产业外,还招引设备仪器、配套服务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同步入园,打造“引不走”的产业链。
园区负责人陈积龙介绍:“小微园还将成为马屿眼镜产业集聚的助推器,实现从‘马屿人卖眼镜’到‘买眼镜到马屿’的转变。”
三年规划新建小微园5家以上
小微园的建设,能够为促进“四无”生产经营单位集中整治、企业搬迁改造、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等提供良好的平台。
记者从市经信局了解到,2017年—2019年,我市将通过启动新建一批小微园、改造提升一批小微园,建园、搬迁和培育多管齐下,着力促进小微园建设提速提质。争取到2019年底,全市新规划建设小微园5个以上,落实用地1000亩,建成生产及配套用房134万平方米以上,新增入驻科技型、成长型小微企业500家左右,力争建成省级示范小微园1家以上。
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进小微园建设,不是简单意义地搞标准厂房建设,也绝非是小微企业的搬家堆砌,而是要通过加快产业集聚,完善产业链条,强化公建配套,提供技术支撑,构建服务体系,赋予小微园以内在生命力,有序引导小微企业向小微园转移,让园区企业专心从事生产经营。“把无数的小微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企业的‘森林’,再通过以小见大、以小推大的模式培育‘参天大树’,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该负责人说。
随着经济转型步伐加速和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小微园建设驶入了快车道。今后,我市还将继续抓住这一发展机遇,通过打造一个个富有生命力的小微园,使其成为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孵化器和群众创业致富的乐园,从而进一步点燃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助力区域社会经济赶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