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兴村位于场桥西北,是1998年由珊溪水库移民组建的移民村。1998年,602名村民在这里安家落户,如今村民总人数达到720人,外来人口逾千人。20年来,该村围绕建设“幸福家园”目标,从一个“空壳村”变为拥有2000多万元集体资产的幸福村居,成为塘下有名的“卫生村”“文明村”“富裕村”。
居住环境越变越舒适
走进该村,记者发现道路整洁,环境舒适,没走多远就被五兴公园所吸引。只见公园内树木郁郁葱葱,中心广场、健身器械、篮球场、大型屏幕宣传栏等配套设施齐全,几名村民正在长亭里闲聊。
“以前闲着没事,只能在家看看电视。现在有了公园,白天可以来闲坐聊天,晚上和姐妹们一起跳广场舞,可好了!”一位大妈对五兴公园赞不绝口。
五兴村党支部书记周小海介绍,之前由于没有休闲娱乐场所,村民的文化生活比较匮乏,2016年开工建设五兴公园后,中心广场、篮球场等相继建成,村民的业余生活丰富了不少,“晚上很多妇女过来跳广场舞,音乐一响,十分热闹。”
村民舒适的生活,与多年来村“两委”的不懈努力分不开。
据了解,该村现任村干部从2011年起一直连任,并始终坚持建设幸福家园的目标。过去,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环保意识不强等各种原因,使得这个目标一时难以实现。近年来,该村以党建为突破口,逐渐迈出创建幸福家园的实践性步伐。
“要想创建幸福家园,首先要解决村民的居住环境问题。”周小海说。为此,该村党员挨家挨户向村民宣传环保思想,发放环境保护倡议书。此外,村党支部还组织开展党员志愿行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每月开展两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每月参加活动的党员志愿者约40人次。
经过党员志愿者带头示范,房前屋后乱堆放的垃圾和柴木少了,门口栏杆上晒衣服的情形少了,河边的垃圾不见了。耳濡目染下,村民也渐渐改掉了许多生活陋习,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提升。
村民日子越过越好
说起移民生活,村民周春红深有感触:“刚刚移民到这里的时候生活很艰苦,房子要自己出钱盖,有钱的一下子盖4层楼,没钱的就先盖1层,赚了钱再一层层盖上去。我们家的4层楼花了5年时间才结顶,不过比起在文成住的泥巴墙房子好很多了。”
她说,移民前的老家在穷山沟,村里个个外出打工,有的年纪轻轻就外出谋生,村里大多是老人、小孩,非常冷清。由于交通不便,想走出村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个病起码要2天时间,其中一天时间花在路上。
移民之后的艰苦是短暂的,现在村民的生活好多了。老一辈人吃过没文化的亏,现在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五兴村是场桥11个村里面积最小的,重点学校上线率却是最高的。
周小海告诉记者,移民之前,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几乎是村民致富的唯一出路,移民到塘下后,受这座工业强镇的发展影响,村民有了更多就业机会,有的办起了工厂,有的学成手艺,很多人留在本地,外出发展的人少了。如今,外出打工的村民只占到全村人口的20%左右。他说:“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何必到外地吃苦呢?”
除了村民思想观念的改变,村“两委”也以移民安置、创业招商引资为发展思路,为建设“幸福家园”增加筹码。
周小海回忆,建村之初,村里经历过一段粗放式发展时期,面积0.1平方公里的五兴村,仅违章污染工棚就有1000多间,不少道路被挤占得只剩下约0.5米宽。改变发展思路后,村干部与党员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终于说服村民拆除违章建筑,腾出空地建起了标准厂房。
“每年每个村民能拿到分红。到去年底,90%的厂房租金分给村民,每个村民可增收1840元。”周小海介绍。
在党支部带领下,五兴村越来越富强,村民日子越过越好,逐渐从一个“空壳村”变为一个拥有2000多万元集体资产的幸福村居。
来源:瑞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