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市创卫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冬日里的上望,处处涌动着创卫热潮。连日来,行走在上望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是一场场攻坚破难的创卫战役,一幕幕干部群众齐上阵、部门协作做贡献的劳动场景。
上望街道响应我市创卫号召,开展综合整治行动,自我加压,真抓实干,全力以赴打好这场创卫攻坚战。
行动:全民合力掀创卫热潮
上望位于我市建成区,人口稠密。但由于地处城郊结合部,基础设施相对较差,“脏、乱、差”整治任务繁重。该街道高度重视创卫工作,制订实施方案,多次召开专题会议。
今年1月6日,上望街道召开第一次创卫推进会,肯定了前一阶段创卫成绩,并部署下一阶段创卫工作。街道党工委书记林权龙要求上下思想高度统一、步调一致,增强工作紧迫感和压力感。
连日来,上望街道全员发动,以最快的速度攻克创卫难点:环卫工人手拿铁锹、扫帚,清理垃圾堆放点;河面清洁工巡视河面,不时打捞起落入河中的垃圾;街道城建监察中队劝离占道经营的流动摊贩,市场监管上望所对重点整治区域开展再清理、再提升;交警冒雨出动,整治乱停车问题。上望街道掀起一场接一场的创卫热潮;各驻村干部联合志愿者,清理辖区内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卫生死角及河道沿岸垃圾。志愿者身穿红马甲,手拿扫帚或垃圾夹,挥洒汗水,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据悉,上望街道坚持长效整治与突击整治相结合,制定详细工作安排表,不定期进行执法大整治。每一个项目均落实到人,做到有人牵头、有人协调、有人负责。
为了确保创卫成果长效保持,上望街道通过街头LED、报纸、微信等多种渠道发布创卫宣传语,在幼儿园、学校举办征文活动,广泛号召群众积极参与创卫工作,全面维护城市环境清洁。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在全民创卫的氛围中,“脏乱差”变少了,垃圾不见了,路面整洁了,创卫让越来越多的村民感受到居住环境的可喜变化。
人物:坚守创卫第一线
群众是创卫的受益者,也是创卫的主体。在创卫过程中,上望街道处处闪现着群众的身影:从机关干部到普通老百姓,从党员到村老协会员……他们身穿红马甲,主动放弃休息,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创卫工作。
1月9日19时许,薛后村办公楼内依然亮着灯,驻村指导员宋乃锐正在和村“两委”成员、驻村干部等人分析该村在创卫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随后,一行人连夜查漏补缺,解决创卫顽疾。
昨日上午,记者见到林西村巾帼志愿服务队发起人之一吴晓林时,她正和队员林少华等人一起,拿着喷壶、铲子清理墙壁上的小广告。
据悉,林西村“巾帼志愿服务队”现有成员50多名,年龄最大的70多岁。在创卫中,她们忙得不亦乐乎:提醒路人不要将垃圾扔进河里;仔细清理背街小巷的卫生死角、小广告;在醒目的地方张贴创卫标语,提高村民爱护家园的意识……
“能为我们的家园环境卫生出一份力,我觉得开心且充实。”吴晓林说。
在上望街道,“巾帼志愿队”成为创卫工作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她们走街串巷清理小广告、清扫卫生死角……干得十分起劲。
来自东安村的蔡利英也是创卫大军中的一员。她和丈夫一起经营一家机械零部件生产公司,平时在公司里忙碌。在这次创卫工作中,她经常主动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与村干部们一道为刷新村居“颜值”不停忙碌着。
“家人都非常支持我这么做,能为周边环境变美添砖加瓦,挺好的。”蔡利英说。
亮点:打造靓丽风景线
昨日下午,林西村村民陈爱玉来到林雅路,将垃圾倒进新建的垃圾坞。她说,有了这个新的垃圾坞,倒垃圾时得小心点,免得把垃圾倒得到处都是。
记者看到,新垃圾坞的外墙已重新粉刷,还铺上了崭新的瓷砖。像这样的垃圾坞,在林西村一共有6个。村党支部书记林友胜介绍,以前的露天垃圾坞普遍比较破旧,污水横流,而且有些人图方便,直接把垃圾丢在垃圾坞外面,又臭又脏。
作为上望街道垃圾坞改造的样板,去年11月底,林西村启动垃圾坞改造,在原有的基础上改建了6座垃圾坞,不仅增加了“顶棚”,还在底部挖掘通道,让垃圾坞内的污水顺着污水管流入窨井中。
“污水少了,村民也不会随意扔垃圾,加上环卫工人每天定时清运,现在村里的环境卫生比以前有了明显改善。”林友胜说。
据悉,去年上望街道已新建、改造这种垃圾坞50余座,有效解决垃圾臭气四溢和抛撒滴漏等问题。
除了改建垃圾坞,上望街道新桥头、黎明等村还实施“一户一桶”,为每户村民发放垃圾桶,便于每家每户的垃圾入桶管理。
农贸市场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也是创卫工作的重头戏。在全面推进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过程中,上望街道突出重点、难点,以强有力的姿态啃下“硬骨头”。
2016年11月21日,雅儒便民市场开业,干净的地面、墙壁,合理的摊位分区,引得买菜群众纷纷点赞。殊不知,这里曾是违章搭建的“马路菜市场”,脏乱差现象严重。去年9月,雅儒村借创卫东风,拆除“马路菜市场”,投资180万元建成便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