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老年人,倡导加快医养结合步伐,推进养老产业融合发展;重视环境,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注重人才培养,以职校人才培养为契机,大力促进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关注城市文化发展,建设瑞安“城市书房”……广大委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握社情,了解民意,提出了一份份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高质量的提案。这些提案将成为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之实招,将进一步推进我市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建设。
加快医养结合步伐推进养老产业融合发展
提案人:民革瑞安市基层委员会 关键词:医养结合
背景:截至2015年,我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0.57万人,占总人口16.74%,其中高龄老年人(80岁及以上)占比已达15%。全市失能、半失能老人约9万人,空巢老人约10万人。我市养老产业市场需求旺盛,特别是对养老机构的需求,但是目前供给严重不足。监管主体权责尚未明确、医保支付尚未明确、医疗事故责任划分尚未明确、医院参与医养融合项目的驱动不足等因素制约了我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
建议:加强人力资源保障,推进养老医护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薪酬、职称评定等制度,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增设老年医学、康复等相关课程,鼓励依托相关高校或机构建立人才实训基地;利用市卫生学校师资优势,加快培养老年护理方向的专业护理队伍;鼓励社工、义工、志愿者服务进入医养结合养老院。
加强土地要素保障,合理规划养老产业布局。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医养结合机构的需求,做好用地规划布局。
加强资金要素保障,拓宽养老产业投融资渠道。完善投融资政策,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投融资模式,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基本健康养老服务;增加老年事业发展的财政预算,加大养老服务业财政投入;创新长期护理保险等产品,探索金融和产业资本。
加强模式创新,激发养老行业潜力和活力。结合我市实际,盘活存量,引入增量,创新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将医养结合、健康管理与房地产业相结合,开发养老房产业,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将“互联网+”和养老服务、健康管理相结合,激发养老服务业各个主体的潜力和活力。
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议
提案者:民进瑞安市基层委员会 关键词:国家森林城市
背景:我市自然条件优越,全市林业用地107万亩,2015年森林覆盖率49.08%,天然林199538亩,县(市)级自然保护区1个,湿地保有量为33719.02公顷。区域内植物资源丰富、林木种类繁多,拥有国家级保护植物15种、国家级保护动物61种、百年以上古树名木463株。另外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基础扎实,创建氛围亦非常浓厚,对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我市已具备申报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条件。
建议:强化领导,加大投入。建议市政府把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精心组织,狠抓落实。
广泛宣传,全民参与。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的作用,开辟专题专栏,建设森林生态科普宣传教育基地或场所,让“植绿、护绿、爱绿”意识深入人心。
扩面提质,建设绿网。加强平原绿化、山地造林与绿道网建设,推进森林扩面;结合五水共治,积极打造塘河生态文化森林景观带;加强森林抚育、珍贵树种基地建设,组织新植100万株珍贵树行动,推进森林提质。
加强监管,健全机制。要切实加强对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全过程各环节的质量监管,进行分类招标、合同承包、资质施工,确保绿化成效,还要进一步健全绿化管护长效机制,切实巩固绿化成果。
助力职校人才培养 促进非遗文创产业发展
提案者:谢炳冲关键词:职校人才培养
背景:近年来,我市对非遗技艺传承和人才培养做了许多扎实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非遗进校园工作成效显著。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就是人才培养。就我市目前非遗人才培养工作来说,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具体的传承和发展上,尤其是在创意产业发展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存在不少问题:处境尴尬、人才流失情况较严重;人才培养形式单一、创新不足;非遗项目特色不足,缺乏学习吸引力;部分非遗项目缺乏创新,传人缺乏创意,亟待转化。
建议:政府主导,部门协调,整合我市职校和产业优势,提供专业指导。建议通过政府主导,加强文化、教育等相关部门间的协调,提供较好的就业或实习实训机会。指导职校科学地整合现有的专业优势,优化人才,打破传统的非遗人才观,努力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传人和从业者。
行业支持,校企合作,立足职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加快人才培养。要对有现代使用价值、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非遗项目进行创新和深加工,塑造品牌,并进行合理有效的产业化经营,使其走向市场;加强市工艺美术协会、市工艺礼品协会对职校校企合作的支持,深化校企合作程度。
资金投入,校际交流,切实拓宽职校师生培训途径,提高技能水平。要投入专项资金,突破部门限制,拓宽职校师生的专项培训途径,并争取纳入我省统一的师训平台,赋予学分,提高教师参训积极性,并鼓励职校师生参加文化部门组织的相关学习和培训。
培育市场,校市互利,有效保障职校师生实践条件,促进持续发展。要出台创业优惠政策,吸引非遗从业人员创业就业;加强传统文化宣传力度,逐步转变民众消费观念,培育文化创意市场。为职校人才提供相应的实践场所和创业场所,促进人才的持续发展。
关于建设瑞安城市书房的建议
提案者:陈春芝关键词:城市书房
背景:“城市书房”是以24小时自助实体图书馆为馆舍基础而创建的一个全开放、不打烊、高品位的城市阅读服务体系。在2014年4月,温州市第一家城市书房——县前分馆开放后,目前共有15个城市书房,24小时对外开放。这些书房,已经成为温州新的城市地标,成为一个温暖的文化符号。截至2016年底,温州已经建成25家城市书房,接待的读者人次已逾百万。此外,苍南、乐清等地也都有类似的城市书房。
建议:在市区的玉海、安阳街道首先试行。市区人口密集,并且群众在文化方面的需求也相对更多。试行之后,如果社会反响积极,成效显著,可以考虑在周边的街道、乡镇进一步推广城市书房乃至乡村书房。
财政投入、市图书馆调配与民间互动。财政可适当投入部分资金,由市文化局、市图书馆等有关单位进行管理和调配,也可以接受各方面的,尤其是读者,捐赠的一些图书,还可邀请有条件和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企业、单位参与,提供场地,如温州去年新建的10家城市书房中,就有两三家与企业合作。
选址广泛征求市民意见,进行公示,同时做到灵活结合原有的市图书馆分馆址。每个城市书房都尽可能选择沿街地段,装修要各有特色,做到明亮雅致、轻松舒适、宁静怡人。透过大玻璃窗,里面的读书人,也可以成为临街一景。